这本书在各大平台的畅销榜上久居不下,比尔・盖茨曾采访过塔拉,对她的传奇经历与这本回忆录大为赞赏。这本书的中译名很有意思,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」取自于《圣经・诗篇》中的 ``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''。相比原文的《Educated》,中译名诗意地传达了故事的内核:从过去的自我逃离,找到属于自己的山。
这本书是塔拉・韦斯特弗 (Tara Westover) 的自传,她在一个保守的原教旨主义的摩门教家庭中长大,父亲是一个极端的阴谋论者,母亲则一个顺从的家庭主妇。她是家里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,有一个姐姐和好几个哥哥。她的父亲患有双向情感障碍,偏执地不让孩子接触政府的教育与医疗,认为他们会迫害孩子的思想,甚至威胁他们的生命。这个家庭几乎都围绕着父亲极端的信仰转动,为父亲拆废料的生意忙上忙下。母亲最初因为不愿意过城里世俗但充满约束的生活而选择了父亲,在父亲多年的影响与控制下,逐渐被父亲暴力式的信仰所同化。她成为了一名助产士,一名草药和精油的信徒。在后来塔拉和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时,母亲也选择站在了父亲一边。
塔拉的童年生活几乎是一场灾难,充满了事故、控制、伤害与暴力。她的爸爸没有赋予她构建自我的机会,打扮与社交被视为罪恶,学习与阅读被视为笑话。她的哥哥肖恩则是放大版的父亲,用武力来宣誓自己的权威。母亲受限于自己的教育和父亲的影响,除了能够教会塔拉一些通识性的知识外,也帮不上什么忙。只有他的哥哥泰勒在她 10 岁以前可以和她分享古典音乐,教会她真正的书本知识。当然,后来的泰勒也远离了父亲,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博士。他用自己的离开在塔拉心中种下了成长的种子。
她 17 岁才第一次接受到正规教育,刚进入杨百翰大学时经历的心理动荡格外真实。她不拥有周围人所具备的文化与社交上的共识,不知道大屠杀一词的沉重,也不知道在合租公寓中保持卫生的必要性。她一面加倍努力融入这个环境,另一面又时刻被过去的影子困扰,因为融入意味着背叛。尽管加速奔跑追赶,却屡屡碰壁:应对校园里的文化冲击和学业压力已经足够沉重,每次回到巴克峰时却又像是被拉回了原点。多年来逐渐构建起来的新生活仿佛一击即破。来自他人的认可与爱对她来说格外陌生,过去的经历让她始终活在不配得感当中。
多年以后,当她不再用嬉戏将暴力包装成玩笑,不再对过往感到羞耻与自卑,不再对外界的认可诚惶诚恐,而是能与全世界分享自己废墟般的过去时,我感到激动。 隐约还能记起一些七年前初到上海读本科时经历的精神冲击。当个体所接受的教育逐渐突破了家庭的极限,他应该如何面对曾经塑造了自己的故乡,应该如何应对未来与过去的落差?小镇的一切连同家庭的思想仿佛困在了永恒的循环中,而外面的世界早已一日千里。塔拉给出了她的答案,她依旧满怀感激,却选择保持距离。温情有多真实,距离便有多遥远。我在她身上看到了真正的成熟,一种直面过去,不被陈旧的信念束缚,坚定前行的力量。正如她在书里所说,「过去是一个幽灵,虚无缥缈,没什么影响力。只有未来才有分量」。
生活是寻找归宿的旅程,人总归会飞往属于自己的山。支撑塔拉与过去顺从的自己决裂,背叛信仰、勇敢与新世界拥抱的非凡力量,正是教育。这格外鼓舞人心。在任何时代,我们都可以相信,知识改变命运。